文章来源:秋岚说历史 原标题:他曾公然拍桌顶撞主席,37岁英勇牺牲,主席含悲写下最长挽联
河南省镇平县东北,有一座占地37亩的纪念馆——彭雪枫纪念馆。纪念馆布局严谨、环境清幽。纪念馆的瞻仰大厅前矗立着一座彭雪枫将军的戎装铜像,彭将军表情肃穆、微合双眼、昂首而立,仿佛还在眺望和守护着他为之洒下热血的土地。 这座纪念馆是为纪念我党我军优秀的革命家、军事家彭雪枫同志,于1984年由河南省委报请中央批准,在彭将军的故乡——河南省镇平县兴建的。 同样,在河南省夏邑县孔庄乡八里庄村,也有着一座彭雪枫将军纪念馆,这座纪念馆内矗立着彭雪枫将军的雕像,彭将军就是在这里英勇殉国的。 1944年,彭雪枫将军收到命令,向河南日军背后进军,在他进攻河南夏邑八里庄之敌时,身中流弹,不幸阵亡,时年37岁。 他的牺牲对于我党我军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,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在延安为彭雪枫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,毛主席为缅怀他更是写出了一生中所撰的最长对联,洋洋洒洒70字。彭雪枫将军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?他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? 早年经历彭雪枫(1907-1944),汉族,中共党员,河南省镇平县人。彭雪枫出生于七里庄的一户普通农家,从小就聪慧过人。14岁时,小雪枫受亲戚资助,到北京、天津求学,进入北京育德中学读书。 在校期间,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,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洗礼,参加了“五卅运动”。1926年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多次领导和参与青年学生运动,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。1930年,彭雪枫受中共中央委派,到湖北参加红军,任红五军纵队第三大队指导员。 在1930年到1933年间,彭雪枫参加了多次反围剿战斗,尤其是在1931年9月,他随部队两次进攻长沙,并首先登城。1932年8月,红二师师长郭炳生在第四次反围剿时率部叛变,被彭雪枫发现,他亲自追赶,挽救了部队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乐安事变”。 彭雪枫在危难时临危不乱,处置得当,1934年荣获了二等红星奖章。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,彭雪枫任红3军团4师政治委员,部队所在的抚州八角亭遭到敌人的包围,他率部队血战,终于击退敌人。自己却光荣负伤。 1934年10月彭雪枫率部开始长征;1935年1月,他负责遵义会议准备工作,为会议准备资料。在会议进行期间,他和彭德怀一同赴刀靶水指挥战斗,从而确保遵义会议的顺利进行。 长征期间,他任缩编后的第13团团长,带领部队在攻克娄山关、遵义城等战斗中担负主攻任务。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,彭雪枫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。 他在我党我军尚未成熟的时期,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而英勇战斗。他足智多谋,多次挽救部队于危亡之际,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干部,是难得的“儒将”。1935年9月,彭雪枫接替彭德怀统领原红三军团部队,率部到达陕北。 这一时期,彭雪枫与主席之间发生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。1935年11月某天,主席找彭雪枫过来谈话,了解部队情况。 彭雪枫直言说下面有些不同的意见,那就是主席为何只和一军团合影,而不和三军团合影。主席听了之后脸色一变,猛地一拍桌子说:“你这是完全的山头主义!”彭雪枫听了之后大急,也一拍桌子说:“您说得不对,这里有山头,没有主义!” 主席见有人敢和自己拍桌子,当时就愣住了。彭雪枫也觉得自己举止不当,惭愧地面色通红。此时恰好有一个警卫员进来倒茶,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,随后两个人一想,相视一笑。 统战工作作为我军的一员“儒将”,除了战斗经验丰富之外,彭雪枫还很有谋略。他常年投身于统战工作,积极推动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,并且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,他的统战对象有阎锡山、傅作义、于学忠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。 陕北胜利会师后,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识到必须联合全国各个阶层共同抗日,必须要联合抗日反蒋的爱国将领。 1935年12月17日,瓦窑堡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。1936年12月12日,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发动“兵谏”,软禁了蒋介石,试图“逼蒋抗日”。 西安事变后,1936年9月,彭雪枫随叶剑英等潜入西安与张学良、杨虎城联络,他负责西安上层的统战工作,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。 1936年,日军进入绥远,距离山西只有咫尺之遥,阎锡山感受到了日军的威胁,赶忙联共抗日,与同为山西籍的薄一波、徐向前等人合作,成立了“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”。 就在此时,彭雪枫受组织派遣,秘密前往山西与阎锡山联络。就这样,我党在山西与阎锡山以特殊形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。 尽管阎锡山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期间暗中与日军私通,破坏统一战线。但彭雪枫在当时的统战行动仍然功不可没,不仅极大地加强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,而且为我军开赴抗日最前线铺平了道路。 抗日战争爆发后,彭雪枫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,仍负责山西的统战工作,同时兼任八路军总参谋处处长。1938年,他受组织派遣到河南,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。这一时期,他一方面帮助整编新四军游击支队,任司令员;另一方面又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。 根据地的建立为我党的中原抗战提供了大量骨干人才,也大大扩大了我党的影响范围,彭雪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雪枫三宝1941年“皖南事变”后,新四军力量遭到重大打击,彭雪枫的部队编入新四军,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。在这段时间,彭雪枫建立了新四军唯一的骑兵团。骑兵团与《拂晓报》、拂晓剧团一起被战士们称为彭雪枫师长得“三件宝”。 拂晓剧团是彭雪枫由山西初到河南时,指导爱好戏剧的学兵队队员建立的。一开始,彭雪枫只是打算组个临时剧团,在五一节当天表演节目。 那天他坐在战士们当中,从头到尾把节目看过了,看完之后觉得节目不错,有必要把剧团保留下来,于是“拂晓剧团“就在五四那天正式成立了。从此,每逢节目和重大活动,彭雪枫就安排拂晓剧团表演节目,这些节目丰富了战士们的精神文化生活。 彭雪枫的第二件宝是《拂晓报》。《拂晓报》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支队随军报社,于同年9月正式创刊。在创刊词上,彭雪枫写道,“拂晓代表着朝气、希望、革命……拂晓催我们斗争,拂晓引来了光明。” 第三件宝是骑兵团,也是新四军唯一的骑兵团。其实早在1926年彭雪枫在绥远的时候,他就萌生了建立骑兵部队的想法。 后来到了1940年6月,彭雪枫所在支队在安徽省涡阳县检阅部队时,突然遭到了日伪军汽车的袭击,这使他建立骑兵部队的想法越发强烈。 1941年8月,彭雪枫带领队伍在淮宝县组建了师骑兵团,他先把师部骑兵连、特务团骑兵连等骑兵部队集合起来,然后重新编排,购置装备、战马,然后安排骑术好的战士为指战员负责训练。 就这样,彭雪枫的骑兵团就建成了,这个骑兵团在随后的战斗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。 小结:1944年9月11日,彭雪枫在执行党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时,于夏邑县八里庄被流弹击中阵亡,时年37岁。这样一位文武双全、有勇有谋的优秀军事家和政治家,为我党土地革命和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杰出将领,就这样永远离开了。 1989年,彭雪枫当选为中央军委评选的“我国33位优秀的军事家”之一;2009年,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评选活动——全国“双百”人物评选中,彭雪枫位列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”中。 彭雪枫之子彭小枫之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委,2006年晋升上将军衔,可谓是“将门虎子”,彭小枫每每在回忆起父亲时,都忍不住泪流满面。彭雪枫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,人民将会永远记住他。 |